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科学
腱鞘炎应挂骨科或手外科,常见原因包括过度劳损、外伤、类风湿关节炎及细菌感染等。
骨科主要处理骨骼、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腱鞘炎因肌腱与腱鞘的机械性摩擦引发炎症,骨科医生可...
脊髓完全性损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运动功能丧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反射异常。
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完全消失,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本体感觉。
脚转筋可能由肌肉疲劳、电解质失衡、血液循环不良、神经压迫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小腿或足部肌肉突然痉挛、疼痛。
长时间站立或运动过度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引发脚转筋。建议适...
脚半月板疼痛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半月板损伤通常由运动损伤、退行性变、关节不稳、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停止跑跳等负重活...
浑身关节酸痛可能由过度劳累、受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保暖、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乳酸堆积,引发肌肉关节酸痛。...
间质瘤耐药后手术是重要治疗选择,具体需评估肿瘤位置、转移情况、患者体质及基因检测结果。
手术适用于局限性病灶或引发梗阻出血的肿瘤,需通过影像学确认病灶可完整切除。
脊柱多发骨破坏可能由骨质疏松、骨髓炎、转移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骨量减少导致骨微结构破坏,常见于绝经后女性或长期缺钙人群...
脊髓损伤导致下肢失去知觉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脊髓损伤通常由外伤、血管病变、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
甲钴胺可促进神经修复,巴氯芬能缓...
降低肌酐的药物主要有碳酸氢钠、尿毒清颗粒、包醛氧淀粉、肾衰宁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选择使用。
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减少肌酐生成。适用于轻度肾功能不...
肩周炎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局部封闭等方式改善症状。治疗效果与病程分期、康复依从性、基础疾病控制、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早期以...
首页上一页123456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2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奥利司他胶囊对部分肥胖人群有一定减重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胃肠脂肪酶减少膳食脂肪吸收,但需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
奥利司他属于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能阻断约三分之一的膳食脂肪分解吸收,未被吸收的脂肪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适用于体重指数超过28的单纯性肥胖者,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不建议体重正常者使用。
对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效果有限,可能出现油性斑点、胃肠排气增多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须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与抗凝血药合用,治疗期间需补充维生素AD,出现严重肝损伤症状应立即停药。
建议采取均衡饮食配合规律运动的健康减重方式,使用任何减肥药物前应进行专业医学评估。
艾滋病前期舌头症状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感染、毛状白斑、口腔溃疡和舌乳头萎缩,症状按早期表现至进展期排列。
舌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刮除后可见充血创面,与免疫抑制导致真菌过度增殖有关,需抗真菌治疗如制霉菌素含漱液、氟康唑胶囊或克霉唑口腔贴片。
舌侧缘出现不可刮除的白色绒毛状病变,由EB病毒激活引起,表现为无痛性粗糙斑块,可局部使用鬼臼毒素或系统性应用阿昔洛韦。
舌部反复发作的圆形疼痛性溃疡,伴周围红肿,与CD4+T细胞减少相关,可用氨来呫诺口腔贴片、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
舌背丝状乳头消失呈光滑镜面样,常伴灼烧感,因营养吸收障碍或机会性感染导致,需补充维生素B族及纠正贫血。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立即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后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并加强口腔护理,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艾滋病终末期症状主要包括严重消瘦、反复机会性感染、神经系统损害及多器官衰竭。症状发展按早期表现→进展期→终末期排列,终末期表现与免疫系统崩溃直接相关。
患者出现恶病质状态,体重下降超过基础值30%,与持续腹泻、营养吸收障碍及代谢紊乱有关。需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改善症状。
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脑膜炎等反复发作,伴随持续高热及呼吸困难。需采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控制感染。
HIV脑病导致进行性痴呆、肢体瘫痪,弓形虫脑炎可引起癫痫发作。需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与对症处理。
心肾功能持续恶化,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及酸中毒。此时以姑息治疗为主,重点控制疼痛与并发症。
终末期患者需在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安宁疗护,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症状管理与心理支持。
艾滋病急性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程度从轻微到明显不等。
艾滋病急性期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超过37.5摄氏度,可能伴有盗汗症状。
急性期患者常出现咽部疼痛或不适感,可能伴随扁桃体红肿,吞咽时疼痛感明显。
皮肤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多分布于躯干部位,一般不伴有明显瘙痒感,持续数天至两周。
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可能出现无痛性肿大,直径通常超过1厘米,质地较软。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特别是存在高危行为后2-4周内出现相关症状者,建议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艾滋病抗体检测12周阴性结果通常可以排除感染,准确率超过99%。检测结果可靠性主要受到窗口期长短、个体免疫应答差异、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危行为重复发生等因素影响。
现代四代检测技术将窗口期缩短至14-21天,12周检测已覆盖所有技术标准的窗口期,但极少数免疫抑制患者可能产生延迟抗体。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12周内均能产生可检测的抗体,但接受器官移植或化疗者可能出现应答延迟,需延长随访时间。
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等主流检测手段对HIV抗体灵敏度达99.5%以上,12周检测可有效避免假阴性。
若检测后持续发生高危暴露,需重新计算窗口期。建议完成检测后采取规范防护措施。
12周阴性检测后仍建议避免高危行为,必要时可进行核酸补充检测。日常保持安全性行为,发生暴露及时使用阻断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