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脊柱外科 > 骨科学 > 坐骨神经痛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肺炎引起的胸口疼痛一般会持续3-14天,具体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及个人体质有关。
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导致的胸痛通常在规范治疗3-7天后逐渐缓解。轻度肺炎患者胸痛可能仅持续3-5天,伴随发热、咳嗽减轻而消失。若合并胸膜炎症反应,疼痛可能持续7-10天,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需通过胸部CT明确胸膜受累情况。部分重症肺炎患者因炎症波及范围较大,胸痛可能持续10-14天,需联合抗生素、祛痰药及镇痛药物控制症状。儿童及老年人恢复期可能延长,但多数在2周内疼痛明显改善。疼痛持续超过14天需警惕肺栓塞、心肌炎等并发症,建议复查血常规及心电图。
肺炎康复期应保持半卧位休息减少胸廓牵拉,疼痛明显时可局部热敷。饮食需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鱼肉粥,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咳嗽。每日监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若出现胸痛加剧、呼吸困难或咯血需立即就医。恢复后建议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帮助肺功能重建。
宝宝退烧后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感染后免疫反应的表现,通常与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炎症等因素有关。主要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性增生、川崎病、淋巴瘤等原因。建议家长观察淋巴结大小、质地及伴随症状,若持续肿大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
幼儿常见由EB病毒、腺病毒等引起,退烧后淋巴结可能持续肿大1-2周。表现为颈部或耳后淋巴结如黄豆大小、质地柔软可活动。家长需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避免抓挠肿胀处。医生可能开具利巴韦林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或联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链球菌性咽炎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导致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伴随咽部充血、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克林霉素磷酸酯片等抗生素,配合生理盐水漱口。家长应监测体温变化,避免挤压淋巴结。
退烧后免疫系统持续激活可致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常见于疫苗接种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轻度肿大(直径小于2厘米),无压痛。一般4-6周内自行消退,家长可给予清淡饮食并保证充足睡眠,无须特殊用药。
急性发热后可能出现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厘米),伴草莓舌、手足脱皮等特征。属于血管炎性疾病,需住院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期可能需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家长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罕见情况下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伴随盗汗、体重下降。需通过淋巴结活检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如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家长发现淋巴结质地坚硬、固定或直径超过3厘米应及时至血液科就诊。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记录淋巴结大小变化,避免热敷或按摩肿胀部位。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恢复期减少剧烈运动,若出现淋巴结红肿热痛、发热复发或伴随皮疹,须立即就医排查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并发症。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有助于监测淋巴结消退情况。
肺腺癌的早期症状和前兆主要有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气短、体重下降等。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常见类型,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肺腺癌早期常表现为持续性干咳或刺激性咳嗽,咳嗽可能逐渐加重且难以缓解。咳嗽可能与肿瘤刺激支气管黏膜或阻塞气道有关,部分患者可能误以为是普通呼吸道感染而延误就诊。若咳嗽持续超过两周无好转,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肺腺癌可能。
痰中带血是肺腺癌较典型的早期表现,通常为痰中混有血丝或少量鲜红色血液。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侵犯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这种症状在晨起时较为明显。需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鉴别,但无论何种原因出现痰中带血都应尽早就医。
肺腺癌引起的胸痛多为隐痛或钝痛,位置较固定,可能在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剧。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时可产生持续性疼痛,早期可能被误认为肌肉拉伤或肋间神经痛。若胸痛与呼吸相关且逐渐加重,应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肺腺癌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气短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明显。肿瘤阻塞气道或导致胸腔积液时可影响肺功能,早期可能仅在上楼梯或快步走时感到呼吸费力。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年龄增长或缺乏锻炼所致,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是肺腺癌常见伴随症状,可能在短期内体重减轻超过5%。肿瘤消耗及代谢改变可导致食欲减退和营养吸收障碍,即使饮食正常也可能出现消瘦。若无刻意减肥而体重持续下降,应考虑肿瘤性疾病的可能。
肺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接触致癌物质者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吸烟及二手烟,减少厨房油烟吸入,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出现呼吸道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就诊,通过胸部CT、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结肠癌存活率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中晚期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
结肠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分期。肿瘤局限于肠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一期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通常超过90%。肿瘤侵犯肌层但未突破浆膜层的二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80%。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三期患者,5年生存率降至30-60%。已发生远处转移的四期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不足20%。除分期外,肿瘤分化程度、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存率,早期患者术后可能无须辅助化疗,中晚期患者需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
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癌。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发病风险。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规范治疗,术后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情况,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换双肺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基础病情、手术时机及术后管理密切相关,总体成功率在规范医疗条件下较高。
接受双肺移植的患者通常存在终末期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特发性肺纤维化或囊性纤维化等。手术前需通过严格评估筛选合适受体,包括心肺功能、感染控制及营养状态等指标。术中采用器官保存液维持供肺活性,血管吻合技术成熟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后早期重点监测排斥反应和感染,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个体化调整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康复期通过呼吸训练和营养支持促进功能恢复,五年生存率随医疗技术进步逐年提升。
存在活动性感染、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多器官衰竭的患者手术风险显著增加。高龄、长期机械通气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难度较大。供肺质量差异及术后慢性排斥反应仍是影响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气道并发症或肾功能损伤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需终身随访管理。
建议终末期肺病患者尽早在专业移植中心评估手术指征,术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排斥治疗和功能康复。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感染,定期监测肺功能和药物浓度,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合理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逐步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心肺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