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性病科 > 性病科
梅毒可能导致脑梗塞,但属于罕见并发症。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晚期损害,可导致血管炎性病变引发脑梗塞。
三期梅毒引发的血管炎可导致脑动脉内膜增生,形...
艾滋病患者出现的感冒症状与普通感冒在病因、症状特点和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艾滋病感冒通常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免疫力低下继发的上呼吸道感染,而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常见病原体引起。
艾滋病感冒往往表...
艾滋病早期可能出现尖锐湿疣,但尖锐湿疣并非艾滋病的特异性表现。艾滋病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尖锐湿疣通常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
艾滋病早期可...
湿疹与带状疱疹是两种不同的皮肤疾病,湿疹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两者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明显差异。
湿疹通常与过敏、遗传或环境刺...
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需根据病程分期和过敏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作为一线用药,苄星青霉素适用于早期梅毒和潜伏梅毒,通...
女性性病主要包括淋病、生殖器疱疹、梅毒、尖锐湿疣等,按感染概率及危害程度由高到低排列。
由淋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疼痛,可通过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阿奇霉...
艾滋病在全球及我国均属于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患者数量与地区、防控措施等因素相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现存艾滋病感染者约3800万人,我国近年报告存活感染者超过100万例。疫情分布呈现地域差异...
女性外阴瘙痒可能由外阴炎、阴道炎、接触性皮炎、尖锐湿疣等疾病引起。尖锐湿疣通常表现为菜花样赘生物伴瘙痒,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局部卫生不良或衣物摩擦刺激可...
艾滋病患者可以生育孩子,但需通过母婴阻断技术降低胎儿感染风险,主要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分娩、避免母乳喂养。
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全程规范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
急性胰腺炎患者检测梅毒可能与术前筛查、鉴别诊断、免疫功能评估或合并感染排查有关。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导致血管炎性病变,与胰腺炎存在潜在关联。
急诊手术前需完善传染病筛查...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小角膜患者一般可以安装人工晶体,但需根据角膜直径、前房深度等眼部条件综合评估。小角膜可能合并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等疾病,需在排除禁忌证后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角膜直径大于5毫米且前房深度正常的小角膜患者,通常可顺利植入人工晶体。这类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需达到安全阈值,术前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确认前房结构无异常。手术多选择折叠式人工晶体,通过微小切口植入以减少对角膜的机械损伤。术后需密切监测眼压和角膜透明度变化。
角膜直径小于5毫米或合并浅前房的患者,可能需先行青光眼手术再考虑晶体植入。严重小角膜伴眼球发育不全者,人工晶体植入可能受限,此时可选择角膜移植联合手术。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2岁前手术可能需保留后囊以便二期植入。
建议小角膜患者术前完善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镜检查等评估,术后定期复查角膜内皮功能。避免揉眼等可能损伤角膜的行为,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合并全身综合征的小角膜患者需多学科协作诊疗。
喝酒一般不会直接引起双相情感障碍,但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主要与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有关,酒精可能通过影响大脑功能而成为诱因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慢性精神疾病,典型表现为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酒精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短期可能缓解焦虑,但长期滥用会干扰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平衡,可能诱发易感人群的情绪发作。研究显示,酗酒者出现双相障碍症状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在躁狂期患者中,酒精可能加剧冲动行为和睡眠紊乱。
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可能通过饮酒自我治疗抑郁症状,但酒精戒断后反而会加重情绪不稳定。酒精与锂盐等心境稳定剂产生相互作用,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副作用风险。对于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或前驱症状者,饮酒可能加速疾病进程,导致更频繁的发作周期和更难控制的症状。
建议有情绪障碍倾向者严格限制饮酒,已确诊患者应完全戒酒。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通过正念训练等方式调节情绪。若出现持续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到精神科就诊评估,避免自行用药或依赖酒精缓解症状。
胃部发闷可能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等疾病有关。胃部发闷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感或隐痛,可能与饮食不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病变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感、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
胃溃疡是胃黏膜深层出现的破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典型症状为餐后上腹部疼痛,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治疗需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患者应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胃肠功能紊乱,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相关。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灼热感。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药物调节胃肠功能。日常应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有关。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上腹不适,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消瘦、黑便等症状。确诊需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等。40岁以上人群出现持续胃部不适应尽早就诊。
出现胃部发闷症状时,建议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诱因及伴随表现。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冷过热食物,规律作息。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胃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抑酸药物掩盖病情。
线粒体肌病的症状持续存在可能与遗传缺陷、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损伤、肌肉组织病变、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肌无力、运动不耐受、乳酸酸中毒、视力听力异常、心脏传导阻滞等症状。线粒体肌病可通过基因检测、肌肉活检、代谢评估、影像学检查、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
线粒体肌病多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母系遗传常见。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或Leigh综合征等表型。基因检测可发现MT-ND5、POLG等基因变异。治疗需依赖辅酶Q10胶囊、左卡尼汀口服液等改善能量代谢,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加重。
线粒体三羧酸循环酶缺陷会导致ATP合成不足,引发骨骼肌细胞能量危机。典型表现为轻度活动后极度疲劳伴肌痛,血乳酸水平升高。可尝试使用艾地苯醌片、精氨酸颗粒等药物支持代谢,配合高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会造成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加重肌纤维损伤。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癫痫发作。维生素E软胶囊、谷胱甘肽含片等抗氧化剂可能缓解症状,需避免紫外线暴晒等氧化刺激因素。
肌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失,肌原纤维排列紊乱。临床表现为近端肌群萎缩和腱反射减弱。甲钴胺片、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等可辅助改善肌细胞功能,需配合康复训练维持肌力。
免疫异常和代谢性酸中毒易引发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诱发肌病危象。常见发热伴肌无力急剧加重。除抗感染治疗外,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同时监测血糖和电解质平衡。
线粒体肌病患者需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避免无氧运动诱发乳酸堆积。饮食建议采用高蛋白、中链脂肪酸配方,分次少量进食。定期监测心功能、视力和听力,出现呼吸困难或心律失常需立即就医。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疾病信息和应急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