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颌面外科 > 口腔科学 > 其它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3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胃镜后胃黏膜损伤可通过饮食调整、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物、促胃肠动力药、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胃黏膜损伤通常由机械摩擦、胃酸刺激、炎症反应、操作不当、个体差异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
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损伤初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待出血停止后逐步恢复饮食。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南瓜、胡萝卜等食物有助于黏膜修复。
2、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并在损伤处形成保护层,硫糖铝混悬凝胶能选择性黏附于溃疡面。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可增强黏膜屏障功能,使用时需注意铋剂可能导致舌苔发黑。这类药物需在餐前空腹服用以充分发挥保护作用。
3、抑酸药物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通过抑制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作用更持久。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适用于轻中度酸相关损伤。抑酸治疗可创造有利于黏膜修复的微环境,通常需要持续使用1-2周。
4、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片能加速胃排空减少食物刺激,莫沙必利分散片可协调胃肠运动。这类药物适用于伴有腹胀、嗳气的患者,但需注意与抑酸药间隔2小时服用。促动力药物使用不宜超过1周,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用。
5、中医调理
黄芪建中汤加减可补气健脾,海螵蛸、白及等中药能收敛止血。针灸取穴以中脘、足三里为主,配合艾灸可温养胃阳。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湿热体质者慎用温补类药物,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调理。
胃镜后出现持续腹痛、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复诊。恢复期保持作息规律,避免吸烟饮酒及NSAIDs类药物。可适当饮用温蜂蜜水保护胃黏膜,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建议2周后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期间若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
拉肚子的宝宝一般可以吃无乳糖奶粉,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无乳糖奶粉通过去除乳糖成分,降低因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风险,适合急性腹泻期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幼儿。
婴幼儿腹泻期间肠道黏膜可能受损,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无法正常分解乳糖。此时摄入含乳糖的普通奶粉可能加重腹泻症状。无乳糖奶粉采用麦芽糊精等替代乳糖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源,既能提供能量,又可避免未消化乳糖在肠道内发酵产气、增加渗透压而加重腹泻。临床观察显示,多数轻中度腹泻患儿改用无乳糖奶粉后,排便次数和性状可在数日内改善。对于病毒性肠炎等常见病因引起的腹泻,无乳糖奶粉可作为过渡期营养支持,配合口服补液盐使用效果更佳。
部分严重腹泻或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可能对无乳糖奶粉仍存在不耐受现象。这类患儿需排查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感染等病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若腹泻伴随持续呕吐、血便、高热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或改用无乳糖奶粉后腹泻未缓解超过48小时,应立即就医评估是否存在轮状病毒肠炎、细菌性痢疾等需要针对性治疗的疾病。
腹泻期间除调整奶粉类型外,家长需注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加重肠道负担。可配合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辅助治疗,但须遵医嘱控制用量。恢复期建议逐渐过渡回普通奶粉,转换时按比例混合两种奶粉,给肠道适应时间。日常需做好奶具消毒,避免重复感染。
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老烂腿可通过抗凝治疗、压力治疗、创面处理、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老烂腿通常由下肢静脉高压、皮肤营养不良、反复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下肢溃疡迁延不愈、色素沉着、水肿等症状。
1、抗凝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老烂腿的核心病因,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展。常用药物包括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可抑制凝血酶活性,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2、压力治疗
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淤血和水肿。压力梯度需达到踝部20-30mmHg,每日穿戴时间超过12小时,睡眠时解除压力。压力治疗需长期坚持,配合抬高患肢15-20厘米,可改善溃疡周围微循环。皮肤破损处需先覆盖敷料再使用压力装置,避免直接压迫创面。
3、创面处理
溃疡面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清除坏死组织后外敷银离子敷料或藻酸盐敷料。感染性溃疡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较大创面需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肉芽生长。避免使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防止损伤新生上皮组织。
4、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等机械性梗阻,可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恢复血流。导管接触性溶栓能将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提高溶解效率。介入治疗后需继续抗凝3-6个月,防止血栓复发。严重静脉曲张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闭合病变血管。
5、手术治疗
顽固性溃疡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可行静脉瓣膜修复术或交通支结扎术。广泛皮肤坏死需清创后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急性股青肿需紧急取栓避免肢体坏死。术后需卧床1-2周,逐步过渡至下床活动,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再形成。
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避免久站久坐,每日进行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饮食应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创面愈合。戒烟戒酒,避免穿过紧衣物。若出现溃疡面积扩大、脓性分泌物增多或发热,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栓溶解情况,长期随访预防复发。
肠梗阻一般需要禁食3-7天,具体时间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恢复情况调整。
肠梗阻患者禁食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胃肠内容物积聚,缓解肠道压力。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早期轻症患者,可能仅需禁食3-5天,待肠蠕动恢复、排气排便正常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若为完全性肠梗阻或合并肠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禁食时间可能延长至5-7天甚至更久,需通过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机体需求。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腹部体征、电解质及营养指标,医生会根据影像学复查结果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是否恢复进食。部分术后患者需待肠吻合口愈合后再开始进食,避免过早饮食导致吻合口瘘。
肠梗阻患者恢复饮食后应从少量清水、米汤等流质开始,逐渐增加至半流质、软食,避免高纤维、产气及刺激性食物。日常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若出现腹痛加重、呕吐或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结肠及直肠炎性改变是指结肠和直肠黏膜因炎症反应出现的病理变化,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缺血等因素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感染性肠炎等疾病。
肠道感染是结肠及直肠炎性改变的常见原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侵入肠道后引发黏膜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免疫异常导致的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直肠和结肠连续性炎症,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克罗恩病则可累及全消化道,呈节段性分布,病理特征为透壁性炎症和裂隙状溃疡。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因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导致黏膜缺血坏死,急性期可见黏膜苍白、瘀斑。放射性肠炎则是盆腔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伴纤维化是其特征性改变。
出现持续腹痛、血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肠镜、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炎症性肠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肠镜评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