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亚健康科 > 其它科室 > 亚健康
褪黑素不属于安眠药,褪黑素是人体自然分泌的调节睡眠的激素,安眠药是用于治疗失眠的处方药物。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天然激素,安眠药多为苯二氮卓类或非苯二氮卓类化学合成...
若出现湿热症状或体质,可以适量吃薏米、绿豆、苦瓜、冬瓜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吃龙胆泻肝丸、茵栀黄颗粒、藿香正气水、黄连上清片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更年期盗汗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激素替代治疗等方式改善。更年期盗汗通常由激素水平波动、自主神经紊乱、阴虚火旺、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保持环...
枸杞一天食用10-20粒较为适宜,具体数量需根据个体体质、食用目的、消化吸收能力、基础疾病等因素调整。
阴虚体质者可适当增加至20粒,湿热体质者建议减量至10粒左右,...
若出现记忆力减退或希望提升脑力,可以适量吃深海鱼、坚果、蓝莓、鸡蛋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吃奥拉西坦、吡拉西坦、银杏叶提取物、石杉碱甲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
女性气虚可以适量吃山药、红枣、桂圆、牛肉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吃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生脉饮、黄芪颗粒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归脾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可用于改善贫血、神经衰弱等情况。
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因思虑...
冬天脚出汗可能由环境因素、精神紧张、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穿着过厚的鞋袜或室内温度过高会导致脚部出汗增多。建议选...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增强免疫、抗疲劳等功效,适用于肺肾两虚、久咳虚喘、阳痿遗精等症状。
冬虫夏草归肺肾二经,能改善肺肾气虚导致的咳喘气短,常与蛤蚧、人参等...
肾气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听力减退、性功能下降等,发展过程通常从早期疲劳乏力逐渐进展为生殖功能异常及全身机能衰退。
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时腰部及下肢支...
首页上一页123456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肝癌合并黄疸需通过手术切除、胆道引流、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综合干预。黄疸可能与肿瘤压迫胆管、肝功能衰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病情。
早期局限性肝癌伴梗阻性黄疸可考虑手术切除肿瘤及受累胆管。肝部分切除术能直接解除胆道压迫,术后需配合胆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术前需评估剩余肝功能储备,术后可能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药物。
无法手术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或内镜逆行胆管支架置入术缓解黄疸。PTCD外引流适合肝门部肿瘤压迫,金属支架内引流更适用于远端胆管梗阻。引流后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警惕胆道感染风险。
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可抑制肿瘤进展,改善胆管压迫。用药期间需监测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联合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可减轻药物性肝损伤。靶向治疗对胆管细胞型肝癌效果有限。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晚期肝癌,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严重黄疸患者需先改善肝功能再考虑免疫治疗,避免引发免疫性肝炎。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乏力、皮疹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胆汁排泄,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有助于改善肝细胞代谢。皮肤瘙痒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需进行血浆置换。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K预防凝血障碍。
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进食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出血,每日监测体重及尿量变化。家属需协助记录黄疸程度、大便颜色等体征,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肿瘤标志物。出现意识改变、呕血等危急症状时须立即急诊处理。
血管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异常、药物因素、肿瘤因素等。血管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壁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
部分血管炎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遗传易感性可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增加血管炎发病概率。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并关注自身免疫状态,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排查。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感染可能诱发血管炎。病原体直接侵袭血管内皮或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导致血管损伤。感染相关血管炎需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恩替卡韦片治疗乙肝相关血管炎。
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攻击血管壁,引发ANCA相关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常合并血管炎。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常用于控制免疫异常导致的血管炎症。
丙硫氧嘧啶片、肼屈嗪片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性血管炎。药物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引发超敏反应,导致血管壁炎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能伴发副肿瘤性血管炎。肿瘤细胞分泌异常细胞因子或直接浸润血管导致病变。肿瘤相关血管炎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如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控制B细胞淋巴瘤。
血管炎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鸡蛋、西蓝花等。急性期需限制剧烈运动,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血管影像学检查,出现新发皮肤瘀斑、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大便颜色深褐色可能与饮食、药物、消化道出血、肝胆疾病、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深褐色大便通常由胆红素代谢产物在肠道氧化形成,但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是否存在病理因素。
摄入动物血制品、深色蔬菜或含铁量高的食物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加深。猪血、鸭血等动物血中的铁元素经消化后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现深褐色。菠菜、黑芝麻等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也会影响大便色泽。这类情况无须特殊处理,调整饮食后1-2天即可恢复正常。
服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部分中药如当归补血丸等药物时,药物残渣与肠道内容物混合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深。通常停药后症状消失,若持续存在需排查其他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铁,可能表现为柏油样黑便或深褐色便。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可能伴随呕血、腹痛症状。需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治疗。
胆道梗阻或肝炎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使大便颜色加深或呈陶土色。可能伴随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明确诊断,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改善胆汁淤积。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肠道功能紊乱时,正常菌群对胆红素的分解作用减弱,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异常。可能伴有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
建议观察是否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警示症状,避免过量摄入深色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若颜色异常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其他不适,需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胃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注意记录大便性状变化,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
儿童鼻炎喷雾敏感孩子通常可以安全使用,但需根据具体成分和个体过敏情况谨慎选择。适合敏感儿童的鼻炎喷雾主要有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等。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产品,避免含有酒精或刺激性防腐剂的喷雾。
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主要成分为天然海水提取物,适合敏感儿童日常鼻腔清洁。该喷雾通过渗透压原理缓解鼻黏膜水肿,能温和冲洗过敏原和分泌物,减少鼻痒、打喷嚏症状。使用时可能出现短暂鼻腔刺激感,但通常无药物副作用。对海鲜过敏的儿童需提前测试耐受性。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属于糖皮质激素类,适用于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儿。其微脂粒技术可减少黏膜刺激,每日1次给药即可维持抗炎效果。可能引起鼻腔干燥或轻微出血,建议配合凡士林涂抹鼻孔。长期使用需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具有强效局部抗炎作用,适合季节性鼻炎发作期使用。其水溶性基质降低刺激概率,但可能产生苦味后流。对花粉过敏的儿童建议在花粉季前2周开始预防性使用。使用后需清洁喷头避免细菌污染。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采用悬浮液技术减少吸收量,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合并哮喘的鼻炎儿童,能同步改善下呼吸道症状。可能出现喉咙不适或白色念珠菌感染,使用后建议漱口。对乳糖过敏者需谨慎选择含乳糖辅料的剂型。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是抗组胺类药物,起效快速适合急性症状控制。其苦味较明显,可配合糖果缓解味觉不适。少数儿童会出现嗜睡或头痛,建议睡前使用。避免与含铝镁的抗酸剂同用影响药效。
家长应为敏感儿童建立鼻腔护理习惯,每日用37℃生理盐水清洗鼻腔1-2次,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接触毛绒玩具、尘螨等常见过敏原,外出佩戴口罩防护。观察使用喷雾后是否出现鼻腔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冬季可使用加湿器预防鼻腔干燥,饮食中增加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小儿麻痹症一般不会复发,但可能出现后遗症加重或新发症状。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者康复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运动神经元,急性期过后病毒已被清除,不会在体内持续存在。患者康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长期保护机体免受同型病毒再次感染。临床观察显示,既往感染者极少出现二次发病,这与病毒型别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关。
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十年后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关节畸形等迟发性症状,称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这种现象并非病毒复发,而是残留运动神经元功能代偿失调所致。肌肉长期失神经支配可能导致脂肪浸润和纤维化,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新的功能障碍。这种情况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预防小儿麻痹症复发或后遗症加重的关键在于急性期规范治疗和康复期科学管理。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以减少神经元损伤,康复期需持续进行肌肉训练和矫形器使用。目前通过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我国已将脊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出现肌肉无力加重时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通过肌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