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放射科 > 医学影像科 > 放射诊断
首页上一页34567 ... 8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小儿肝火旺一般不会直接引起鸡眼。鸡眼通常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或摩擦导致的角质层增厚,而肝火旺盛多表现为情绪烦躁、口干舌燥、睡眠不安等症状,两者发病机制不同。
鸡眼的形成与足部或手部反复机械刺激有关,比如鞋子不合脚、长时间行走或劳动。儿童皮肤较薄,角质层受外力作用后容易形成局限性硬结。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角质栓,按压时有疼痛感。日常需减少摩擦,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使用鸡眼贴或温水浸泡软化角质。
肝火旺盛属于中医辨证范畴,常见于儿童饮食不当、作息紊乱或情志失调。症状包括眼屎增多、舌红苔黄、易怒哭闹等,可通过清肝泻火的中药调理,如菊花、夏枯草等代茶饮。若同时存在皮肤问题,需排查其他诱因,避免将不同系统的症状简单关联。
当儿童出现持续皮肤硬结或肝火旺盛症状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皮肤科可明确鸡眼诊断并处理,中医科则针对肝火进行辨证施治。日常注意保持饮食清淡,规律作息,避免穿硬底鞋长时间行走。
鼻窦炎性改变是否严重需根据病变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制的炎症反应,少数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鼻窦炎性改变通常由感染、过敏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鼻塞、头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鼻窦炎性改变在急性期若及时干预,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和鼻腔护理可有效缓解。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可减轻黏膜水肿。症状多在1-2周内改善,此时病变对生活质量影响有限,一般不造成长期损害。
若炎症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眶周蜂窝织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长期鼻窦阻塞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嗅觉减退等问题。影像学显示骨质破坏或息肉形成时,需考虑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等治疗。这类情况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甚至波及邻近器官,需引起足够重视。
建议出现持续鼻塞伴面部胀痛、发热超过3天或视力改变时及时就诊。日常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复发。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鼻内镜,监测病变进展。
冠心病一般不会发高烧,但若合并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可能出现发热。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等,发热并非其直接表现。
冠心病患者出现发热多与继发感染或急性事件相关。心肌梗死急性期可能因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引发低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摄氏度,且伴随剧烈胸痛、出汗等症状。若患者存在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出现高热,需通过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源。部分患者因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免疫力下降,更易合并呼吸道感染。
极少数情况下,冠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此时需紧急处理原发感染灶。此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若发生支架内血栓或血管炎性反应,也可能伴随发热,需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鉴别。
冠心病患者若出现发热,建议监测体温变化并记录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尤其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干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时就医排查感染、心功能恶化等潜在原因,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减少感染及心血管事件风险。
肿瘤病人检查血项主要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项目。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监测治疗效果及发现潜在并发症。
血常规是肿瘤病人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以评估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出血倾向。肿瘤本身或放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等。血常规结果异常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或活动的特异性物质,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不同肿瘤类型对应的标志物不同,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代表肿瘤进展,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肿瘤肝转移或化疗药物肝毒性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肝损伤,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给予保肝治疗。严重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化疗方案的选择。
肾功能检查主要检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某些化疗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进行水化治疗或使用肾脏保护药物。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或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需根据结果采取抗凝或止血措施。
肿瘤病人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项,检查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日常需注意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感染。出现乏力、出血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结果需由专业医生解读,避免自行判断。治疗期间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黄韧带增厚一般可以做微创手术,具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评估。黄韧带增厚可能与慢性劳损、退行性变或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若压迫神经或脊髓导致明显症状,微创手术是常见治疗选择。
多数情况下,黄韧带增厚若未引起严重神经压迫或脊髓损伤,可优先尝试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和药物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等有助于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减轻韧带压力。药物方面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缓解炎症和疼痛。若症状轻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少数情况下,黄韧带增厚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此时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技术或经皮内镜下韧带切除术是有效治疗手段。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进入椎管,精准切除增厚的黄韧带,解除神经压迫。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多数身体状况稳定的患者。但若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黄韧带增厚患者术后需避免久坐久站,加强腰背肌锻炼,如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强度运动。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促进骨骼健康。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韧带恢复情况。若出现术后疼痛加剧或新发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