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外科 > 中医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生健康的宝宝,但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并做好孕前及孕期管理。糖尿病可能增加妊娠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备孕和产检。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胎儿健康发育的概率与常人接近。孕前需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干预和药物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孕期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对胎儿造成影响。妊娠期可能出现羊水过多、巨大儿等情况,需配合医生进行超声检查和胎心监护。胰岛素是孕期安全的降糖选择,口服降糖药需根据医嘱调整。
若孕前长期存在血糖控制不佳或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增加胎儿畸形、流产等风险。合并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妊娠可能加速病情进展。1型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酮症酸中毒对胎儿的危害,妊娠期间要规律检测尿酮体。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孕前3-6个月进行专项评估,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眼底检查和肾功能评估。孕期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分5-6餐进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定期进行糖耐量试验和胎儿生长发育评估,出现视力模糊、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小儿心肌炎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急性危害,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肌纤维化、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心肌炎主要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情采取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或对症支持治疗。
心肌炎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时可能引发急性心力衰竭,患儿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下肢水肿等症状。需通过限制液体摄入、吸氧及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正性肌力药物如米力农注射液等进行干预,严重者需机械通气支持。
心肌炎症累及传导系统可诱发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轻症可用普罗帕酮片、阿托品注射液控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持续心律失常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
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会导致心肌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可通过心脏磁共振评估纤维化程度,使用曲美他嗪片改善心肌代谢,但已形成的纤维化病变不可逆。
约5-10%重症患儿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超声显示心室扩大伴射血分数降低。需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培哚普利片延缓心室重构,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
部分恢复期患儿存在持续性心功能减退,表现为跑步易气喘、体力不及同龄儿童。建议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后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肌缺血。
确诊心肌炎后应严格卧床休息3-6个月,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3克。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心肌酶谱,观察期至少2年。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需立即复诊,避免遗留不可逆心肌损伤。
皮肤血管瘤一般可以通过B超检查发现,但B超对浅表血管瘤的显示效果可能不如深部血管瘤清晰。皮肤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婴幼儿,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B超检查通过高频声波成像可显示血管瘤的位置、大小、血流信号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B超能清晰观察到瘤体内部血流丰富、呈蜂窝状结构等特征性表现。检查时医生会涂抹耦合剂并用探头在皮肤表面滑动,无创无痛,婴幼儿配合度较高。若B超发现异常血流信号,通常会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当血管瘤位置过浅或体积过小时,B超可能难以准确捕捉病变特征。部分毛细血管瘤仅表现为皮肤红斑,超声下缺乏典型血流信号。草莓状血管瘤若处于消退期,血流减少也会影响检出率。此时需结合皮肤镜、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综合判断,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清晰显示血管瘤浸润深度。
建议发现皮肤异常红斑或肿块时尽早就医检查,婴幼儿血管瘤具有快速增殖特性,早期干预可预防溃疡等并发症。日常避免摩擦瘤体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变化。哺乳期母亲需减少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可能有助于控制婴幼儿血管瘤增长。
老人心衰晚期仍有治疗希望,但需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心衰晚期患者通常存在严重心脏功能减退,治疗重点转向缓解症状与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常采用利尿剂呋塞米片减轻水肿,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片改善心脏重构。对于快速心室率患者,可谨慎使用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步进行低盐饮食管理,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并限制液体摄入在1500毫升内。部分患者可能受益于家庭氧疗,通过鼻导管以每分钟2升流量缓解呼吸困难。
终末期心衰患者可考虑姑息治疗,使用吗啡缓释片控制严重呼吸困难,配合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当符合条件时,心脏移植或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可能延长生存期,但需严格评估手术耐受性。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每日晨起排尿后测量,三天内增长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保持半卧位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双下肢下垂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注意观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危象先兆,备好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片。
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出入量,学习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方法。准备便携式氧气袋应对突发气促,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摄氏度之间。饮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选择易消化食物如鱼肉泥、蒸蛋羹等。定期随访调整用药方案,与医生保持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反馈食欲改变、嗜睡等细微变化。虽然疾病不可逆转,但规范管理仍能显著改善患者舒适度。
刚发现的高血压患者部分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血压恢复正常,但若调整3-6个月无效或血压超过160/100mmHg需及时用药。高血压的调控与基础血压水平、病因及个体代谢差异密切相关。
血压轻度升高且无并发症时,通过减重、限盐、规律运动等措施可能实现降压。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同时戒烟限酒、保证睡眠,部分患者血压可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这类干预尤其适用于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相关的高血压早期阶段。
当血压持续超过160/100mmHg或合并糖尿病、心肾疾病时,单纯生活方式调整难以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多与血管硬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病理机制有关,继发性高血压常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发,此类情况需联合降压药物治疗。延迟用药可能导致靶器官损害加速,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风险。
建议新发现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监测血压并记录,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达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同时注意控制情绪波动和寒冷刺激等血压波动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