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外科 > 中医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56789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大便排出果冻粘液状带血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息肉、结直肠癌等疾病有关。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肠镜、粪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片等调节肠道菌群,或匹维溴铵片缓解肠道痉挛。日常需避免辛辣食物,保持规律作息。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有关,常见症状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控制炎症,严重时需静脉营养支持。患者应记录排便情况,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腹痛伴果冻样黏液血便。治疗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患者餐具需消毒隔离,便后严格洗手。
肠息肉可能与长期炎症刺激有关,较大息肉破损时可出现带血黏液。肠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日常应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降低息肉复发概率。
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进展期可出现持续黏液血便。需根据分期选择腹腔镜切除术或放化疗。术后需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保持适度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出现黏液血便时应记录排便频率、血液颜色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适量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预防贫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便后使用温水清洁会阴部。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须立即进行肠镜检查。
心脏早搏是否正常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多数偶发早搏属于生理现象,频繁发作或伴随症状时可能提示病理状态。
健康人群在情绪紧张、疲劳、饮用咖啡或浓茶后可能出现偶发早搏,通常每分钟不超过5次,这类早搏不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也无须特殊治疗。部分人群早搏时仅有轻微心悸感,心电图显示为单源性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数量少于总心搏数的1%,这种情况多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多可缓解。
当早搏频发超过每分钟5次,或呈现多形性、成对出现、短阵心动过速等复杂表现时,需警惕器质性心脏病可能。这类早搏常见于心肌炎、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患者往往伴随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心电图可能显示ST段改变或QT间期异常。部分患者早搏数量可达总心搏数的15%以上,长期未干预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
建议出现心悸症状时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摄入酒精及刺激性饮品。若早搏伴随意识模糊、持续胸痛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病理性早搏后,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普罗帕酮片或参松养心胶囊等药物,但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涎腺疾病的症状可能由涎腺结石、细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导管阻塞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饮食调整、口腔护理等方式治疗。
涎腺结石可能与长期饮水不足、饮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进食时症状加重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钾颗粒、碳酸氢钠片等药物促进结石排出,结石较大时需行涎腺导管切开取石术。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腺体红肿热痛、发热、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或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双侧腺体对称性肿大、口干、眼干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人工唾液缓解症状。
肿瘤可能与基因突变、长期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面部麻木、张口困难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
导管阻塞可能与先天畸形、外伤后瘢痕形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进食后腺体胀痛、导管口溢脓等症状。治疗可尝试导管扩张术,严重时需行涎腺部分切除术,术后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保持口腔清洁。
涎腺疾病患者日常保持充足饮水,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进食后及时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腺体肿胀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诱发疾病复发。
左侧跟骨骨折是指左侧足跟部位的骨骼发生断裂,通常由外伤、高处坠落或长期应力损伤引起。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淤血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直接暴力撞击或挤压可能导致跟骨骨折,例如车祸、重物砸伤等。这类骨折常伴随皮肤破损或软组织损伤,需通过X线或CT检查确诊。急性期需固定制动,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时需手术复位。
从高处跳落时足跟部着地,垂直冲击力易导致跟骨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能出现足跟变宽、无法承重等症状。早期需冰敷减轻肿胀,后期可遵医嘱使用骨肽注射液促进愈合,配合跟骨牵引或钢板内固定治疗。
长期跑步、行军等重复性负荷可能引发跟骨疲劳骨折,常见于运动员或军人。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隐痛,休息后缓解。需停止负重活动,使用碳酸钙D3片补充骨营养,配合脉冲电磁场物理治疗。
中老年人因骨密度降低,轻微跌倒即可导致跟骨脆性骨折。需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确诊后除骨折处理外,还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抗骨质疏松,日常增加奶制品和日照补充钙质。
骨肿瘤、骨髓炎等疾病可能削弱跟骨强度引发病理性骨折。需通过MRI或活检明确原发病,治疗需针对病因使用注射用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必要时手术清除病灶并植骨重建。
跟骨骨折后应避免早期负重,康复期逐步进行踝泵运动、足趾抓毛巾等康复训练。饮食需增加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鱼皮、蹄筋,配合维生素C促进结缔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4岁孩子频繁流鼻血可通过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抠鼻、局部压迫止血、调整室内湿度、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频繁流鼻血可能与鼻腔干燥、外伤、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或凡士林涂抹鼻腔前段,帮助缓解黏膜干燥。干燥空气易导致鼻黏膜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尤其在秋冬季节或空调房内更需注意。家长可每日早晚为孩子清洁鼻腔,但避免过度清理刺激黏膜。
儿童因好奇或鼻痒可能频繁抠挖鼻腔,导致黏膜机械性损伤。家长需及时修剪孩子指甲,并通过游戏、绘本等方式引导其改掉不良习惯。若存在鼻痂,应先用生理盐水软化后再用棉签轻柔清理。
出血时让孩子坐位前倾,用拇指食指捏住鼻翼两侧压迫5-10分钟,同时冷敷鼻梁部位。禁止仰头防止血液倒流呛咳。若出血量大或持续超过15分钟,需立即就医。反复出血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收缩血管。
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空气湿度。避免接触二手烟、粉尘等刺激物,床上用品定期除螨。过敏性鼻炎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或氯雷他定糖浆控制症状。
若每周出血超过3次或伴随皮肤瘀斑、乏力等症状,需排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疾病。鼻内镜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或血管瘤。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维生素K1注射液或氨甲环酸片等药物。
家长应记录孩子流鼻血的频率、诱因及出血量,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日常游戏时注意保护面部,避免碰撞。若出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嗜睡等贫血表现,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