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眼皮内的小疙瘩可能是睑板腺囊肿、麦粒肿、结膜滤泡或皮脂腺囊肿等引起,通常与腺体阻塞、感染或发育异常有关。
因睑板腺出口阻塞导致分泌物滞留形成无痛性硬结,可能与婴儿腺体发育不完善有关。可局部热敷促进吸收,若持续增大需眼科医生评估是否行刮除术。
睫毛毛囊或睑板腺细菌感染引发的红肿疙瘩,常伴压痛。需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挤压,医生可能开具红霉素眼膏等抗生素治疗。
结膜淋巴组织增生形成的透明小泡,多由慢性刺激或病毒感染导致。一般无须特殊处理,若伴随分泌物增多需排查病毒性结膜炎。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可移动。较小囊肿可观察,若继发感染需医生判断是否手术切除。
家长发现婴儿眼皮疙瘩应避免自行挤压,记录疙瘩大小变化,及时就医明确性质。日常注意清洁婴儿眼周,喂养后擦拭面部奶渍减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