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遗传因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疝气通常表现为腹股沟或腹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可能伴有疼痛或坠胀感。
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或后天性腹壁组织退化会导致腹壁强度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和筋膜逐渐薄弱,容易在腹股沟、脐部等自然薄弱区域形成缺损。这类患者应注意避免提重物,必要时可使用疝气带临时缓解症状。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情况会使腹腔压力持续升高。重体力劳动、举重运动等突然用力动作也可能导致腹内压骤增。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屏气动作有助于预防疝气发生。
部分患者存在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的遗传倾向,表现为胶原蛋白合成障碍。这类人群可能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结缔组织松弛症状。直系亲属有疝气病史者应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营养不良或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形成切口疝。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术后恢复,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预防感染。
肝硬化腹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透析等疾病可能通过不同机制诱发疝气。肝硬化患者腹水增加腹压同时伴有白蛋白降低,慢性咳嗽患者反复腹压增高,都容易导致疝发生。控制原发病进展是预防关键。
日常应保持健康体重,避免吸烟和慢性咳嗽,规律排便防止便秘。重体力劳动者建议使用护腰等防护装备。出现不明原因腹部包块应及时就诊,小儿脐疝多数可在2岁前自愈,但腹股沟疝通常需要手术修补。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