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缺乏维生素的原因主要有遗传代谢异常、饮食结构失衡、消化吸收障碍、特殊生理需求增加、药物干扰等。维生素缺乏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需针对性补充并调整生活方式。
部分人群因基因突变导致维生素代谢酶缺陷,如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无法正常利用维生素B12。这类先天性疾病需通过新生儿筛查发现,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终身补充特定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2注射液或活性叶酸片剂。
长期偏食或极端节食会直接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如纯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12,过度加工食品饮食易缺乏维生素C。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200-350克水果,并保持动物肝脏、深海鱼类等富含脂溶性维生素食物的适量补充。
慢性胃肠疾病如克罗恩病会破坏维生素吸收的肠黏膜,胰腺功能不足则影响脂溶性维生素乳化。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夜盲症或出血倾向,需通过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K1注射液等剂型进行肠外补充,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孕妇对叶酸需求增加,生长发育期儿童需要更多维生素D。妊娠期应每日补充400-800微克叶酸片,婴幼儿需按医嘱补充维生素AD滴剂。运动员、术后患者等代谢旺盛群体也需根据血检结果调整维生素补充方案。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抑制维生素B12吸收,抗癫痫药物加速维生素D分解。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维生素水平,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或骨化三醇软胶囊等药物进行预防性补充。
预防维生素缺乏需建立多样化饮食结构,每周摄入15种以上天然食材,深色蔬菜应占每日蔬菜量一半以上。特殊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血清维生素检测,避免盲目大剂量补充引发中毒。烹饪时采用急火快炒、隔水蒸煮等方式可减少水溶性维生素流失,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食用能提高维生素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