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的作用主要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肿散结、杀虫止痒等。椿树的不同部位(如根皮、叶、果实)在传统医学中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现代研究也证实其部分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椿树皮和叶含有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疡肿痛有一定缓解作用。民间常用鲜椿叶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治疗皮肤疖肿,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内服。
椿根皮在中医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的治疗,其有效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可配伍其他药材煎汤服用或制成药酒外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晨僵、疼痛有改善效果。使用时应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
椿树果实(凤眼果)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痛。可将干燥果实研末调敷患处,或配伍红花、当归等药材内服。孕妇及月经量多者禁用,外伤出血未止时不宜使用。
椿叶提取物对乳腺增生、淋巴结炎等体表结块有软化消散作用,常与夏枯草、蒲公英配伍使用。现代研究显示其黄酮类成分能调节雌激素水平,但甲状腺结节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椿树皮煎液对疥螨、头虱等寄生虫有杀灭效果,外洗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其含有的苦木素类化合物是天然杀虫成分,但浓度过高可能刺激皮肤,儿童使用时需稀释并避免接触眼睛。
日常使用椿树相关药材时,建议优先选择经炮制加工的正规中药饮片,避免自行采集新鲜植株可能引起的过敏或中毒。外用前应小范围测试皮肤反应,内服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指导。椿树不同部位的药用功效差异较大,如治疗风湿多选用根皮,而叶更适用于外科病症,使用前需明确适应症。保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降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