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用油需注意控制摄入量、选择适宜种类、避免高温反复使用、关注保质期及储存条件、特殊人群需调整用油类型。
成年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建议25-30克,过量可能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烹饪时可用限油壶定量,减少煎炸食品频率。高血脂或糖尿病患者需进一步减少至20克以下,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类。
不同食用油脂肪酸构成差异显著。橄榄油、茶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合凉拌或低温烹饪;大豆油、玉米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用于一般炒菜;椰子油耐高温但饱和脂肪酸高,应限量使用。建议家庭备2-3种油交替使用。
食用油烟点超过200℃会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煎炸油重复使用3次后致癌物含量显著上升。建议煎炸后油脂过滤密封冷藏保存,出现颜色变深、黏稠或有哈喇味时立即丢弃。炒菜时控制油温在180℃以下。
未开封食用油保质期通常18个月,开封后建议3个月内用完。需避光保存于阴凉处,亚麻籽油等易氧化油类应冷藏。塑料桶装油长期存放可能溶出塑化剂,建议分装至玻璃或不锈钢容器。
婴幼儿辅食建议添加核桃油或亚麻籽油补充α-亚麻酸;孕妇需增加DHA摄入,可选用藻油;肝胆疾病患者应减少油脂总量,选择易消化的中链脂肪酸油类。对坚果过敏者需避开花生油、杏仁油等。
日常用油建议定期更换种类以实现营养均衡,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的一级或特级油品。烹饪时优先采用蒸煮炖等少油方式,搭配使用喷油壶减少用油量。开封后的食用油若出现浑浊、沉淀或异味应立即停止食用。特殊疾病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用油方案,避免自行调整用油结构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