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水银中毒可通过避免接触含汞物品、规范处理含汞废弃物、注意饮食安全、加强职业防护、及时就医监测等方式实现。水银中毒可能由长期接触含汞物质或误食受污染食物引起,严重时可损伤神经系统和肝肾。
减少使用含汞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械,改用电子设备替代。避免使用含汞的美白化妆品或偏方,尤其注意婴幼儿用品的安全性。家庭中若存在破损的含汞灯具或电池,需立即通风并远离污染区域。
废弃的含汞物品应密封后交由专业机构回收,禁止随意丢弃或焚烧。若发生水银泄露,需佩戴手套用硬纸板收集大颗粒,撒硫磺粉吸附残留,处理后保持通风24小时以上。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汞废弃物分类管理。
限制食用汞含量较高的大型鱼类如金枪鱼、剑鱼,每周摄入不超过200克。孕妇和儿童应选择低汞鱼类如三文鱼、鳕鱼。购买海鲜时选择正规渠道,避免食用受工业废水污染的水产品。
从事采矿、冶炼、牙科等涉汞行业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工作场所应安装汞蒸气吸附装置。定期进行尿汞检测,出现手抖、失眠等早期症状时立即调离岗位。企业需配备淋浴间避免将汞污染物带离工作区。
疑似接触汞蒸气后出现头痛、咳嗽等症状,需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并就医检查。长期接触者应每半年检测血汞和尿汞水平,必要时使用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等驱汞药物治疗。慢性中毒患者需进行神经功能和肝肾指标跟踪评估。
日常需保持室内通风,接触含汞物质后彻底清洗皮肤。膳食中增加富含硒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巴西坚果、菠菜,有助于拮抗汞毒性。进行血汞检测时可选择具备资质的职业病防治院或三甲医院检验科,检测前3天避免食用海鲜。若居住地附近存在化工厂或垃圾焚烧场,建议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