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肝需从疫苗接种、避免血液接触、安全性行为、母婴阻断及个人卫生五方面综合干预。主要有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使用安全注射器具、阻断母婴传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措施。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乙肝疫苗需按0、1、6个月程序完成三针接种,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疫苗,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较高,保护效果可持续较长时间。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应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严格消毒。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经性传播风险。接触他人血液或体液时应做好防护,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医疗操作中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规范处置。静脉吸毒是乙肝传播高危因素,应杜绝吸毒行为。日常生活中处理伤口时,应使用消毒棉签等清洁用品,避免交叉污染。医疗机构需加强器械消毒灭菌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应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除接种疫苗外,还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增加传播风险,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哺乳。产妇分娩后应继续随访肝功能。
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避免直接用手处理他人血液或分泌物,必要时戴手套。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应避免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物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预防乙肝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乙肝两对半指标。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乙肝病毒携带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