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类型主要根据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和病程特征划分,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急性暴发型。
初发型指首次发病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变范围通常局限在直肠或左半结肠,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和浅表溃疡。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制剂为主,如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配合局部使用美沙拉嗪栓剂。患者需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慢性复发型表现为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发作期粪钙卫蛋白水平升高。病变可累及全结肠,肠镜下可见假息肉和黏膜桥形成。治疗需根据严重程度选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或生物制剂。缓解期建议维持治疗,定期肠镜监测异型增生。
慢性持续型指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常见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表现。病变多呈全结肠受累,影像学可见结肠袋消失和肠管狭窄。需长期使用免疫调节剂,严重者考虑静脉营养支持。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需紧急手术,可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急性暴发型起病急骤,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和血便,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镜可见深大溃疡和黏膜脱落,腹部X线显示结肠扩张。需立即住院治疗,静脉用大剂量激素如甲泼尼龙注射液,无效时改用环孢素注射液或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病情恶化需急诊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饮食宜选用低纤维、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补充复合维生素。急性期限制乳制品摄入,缓解期可逐渐尝试耐受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每1-2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或便血增多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