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状细胞癌通常不是由病毒直接造成的,但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主要与长期吸烟、酗酒、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人乳头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作为协同因素参与发病。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长期接触烟草烟雾中的致癌物质可直接损伤口腔黏膜细胞DNA,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也具有类似作用。口腔卫生差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能促进细胞异常增生。部分研究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的持续感染,可能通过病毒基因整合干扰细胞周期调控,但病毒通常不作为独立致病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口咽癌中的作用更为明确,但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致病性证据相对有限。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增加病毒相关癌症风险,如艾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遗传因素如抑癌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槟榔咀嚼习惯造成的机械刺激与化学损伤协同作用,在东南亚地区是明确诱因。
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限酒是预防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措施。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对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或白斑应及时活检。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可能对部分亚型相关的口腔癌有预防价值,但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出现口腔黏膜异常增厚、糜烂或肿块时,应尽早就医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