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IV病毒后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无症状期表现和艾滋病期症状。HIV感染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体重下降、机会性感染等。感染HIV病毒后,病毒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
感染HIV病毒后2-4周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多呈红色斑丘疹,分布于躯干和面部。急性期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此时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
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期,此期可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无症状期患者外表与健康人无异,但体内病毒仍在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随着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10%。体重下降可能与食欲减退、营养吸收不良、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腹泻,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患者进入艾滋病期,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弓形虫脑病等。口腔可能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白斑。皮肤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卡波西肉瘤等病变。
HIV病毒可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HIV相关性脑病。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障碍。晚期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步态异常、大小便失禁等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感染HIV病毒后应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机会性感染。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