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孕期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方式及产后喂养管理实现。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主要有孕期规范用药、选择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新生儿预防性用药、定期母婴随访等。
孕妇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应在医生指导下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片、齐多夫定胶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母体病毒载量。治疗需贯穿整个孕期,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影响胎儿发育。
当孕妇分娩前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毫升时,建议在孕38周实施择期剖宫产手术。剖宫产可避免分娩过程中产道分泌物与新生儿接触,减少病毒暴露风险。对于已接受规范治疗且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下限的孕妇,经评估后可考虑阴道分娩。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母乳传播,感染者应完全避免母乳喂养。新生儿需使用配方奶粉替代,喂养器具须严格消毒。在资源匮乏地区若无法获得安全替代品,可在医生监督下进行6个月纯母乳喂养后立即断奶,期间母亲需持续抗病毒治疗。
所有艾滋病暴露新生儿出生后6-12小时内需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常用齐多夫定口服溶液联合奈韦拉平颗粒,疗程持续4-6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预防齐多夫定导致的贫血。出生后48小时内完成HIV-DNA检测,6周龄及18月龄时复查以确认感染状态。
新生儿出院后需在专科门诊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每3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直至18月龄,确诊未感染者方可停止随访。同时需为母亲提供持续抗病毒治疗及心理支持,确保其长期用药依从性以维持病毒抑制状态。
艾滋病感染者计划怀孕前应咨询专科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孕期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产检。分娩机构需具备艾滋病母婴阻断资质,新生儿喂养须杜绝混合喂养模式。产后母亲应坚持终身抗病毒治疗,避免病毒载量反弹增加家庭内传播风险。通过规范的全程管理,艾滋病母婴传播概率可降至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