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可能导致身上长丘疹,这是二期梅毒的典型表现之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其皮肤表现主要包括硬下疳、梅毒疹、扁平湿疣等。
一期梅毒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下疳,表现为无痛性溃疡,多见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部位。硬下疳具有边界清晰、基底清洁、触之如软骨样硬度等特点,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此时传染性极强,但容易被忽视。
二期梅毒多在感染后6-8周出现全身性梅毒疹,表现为铜红色斑丘疹或丘疹,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通常不痛不痒,可能伴有低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梅毒疹具有多形性特点,可模拟多种皮肤病表现。
二期梅毒还可出现扁平湿疣,表现为潮湿区域的扁平丘疹或斑块,多见于会阴、肛周等皮肤摩擦部位。这些病变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高度传染性。扁平湿疣表面常潮湿发亮,可能融合成较大斑块。
梅毒可导致口腔、咽喉、生殖器等部位的黏膜斑,表现为灰白色糜烂面,周围有红晕。这些黏膜损害同样具有传染性,可能引起声音嘶哑、吞咽不适等症状。黏膜损害常与皮肤损害同时存在。
梅毒还可引起脱发、甲沟炎、色素沉着或减退等皮肤改变。梅毒性脱发表现为虫蚀样或弥漫性脱发,甲沟炎可导致甲板增厚变形。这些表现虽不特异,但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梅毒皮肤表现复杂多样,容易与其他皮肤病混淆。出现不明原因皮疹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梅毒治疗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时检查治疗。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至完全转阴,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防止疾病传播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