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直肠癌、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该病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肠道及全身多系统损害。
肠道溃疡深度进展可能穿透肠壁全层,导致肠内容物泄漏至腹腔。肠穿孔通常伴随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等腹膜炎表现,需紧急手术修补。发病与炎症长期未控制、肠道黏膜屏障破坏有关,可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溃疡深度。
结肠失去蠕动功能并异常扩张,表现为腹胀、高热、心动过速等全身中毒症状。该并发症与炎症累及肠壁肌层、电解质紊乱有关,需禁食并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严重时需结肠切除术。腹部X线可见结肠直径超过6厘米。
病程超过10年的广泛性结肠炎患者癌变概率显著增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上皮异型增生,建议每年进行结肠镜活检监测。左半结肠和直肠为好发部位,早期可能无特异性症状。
慢性失血和铁吸收障碍是主要原因,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可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确诊,需补充硫酸亚铁片或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同时控制肠道出血。严重贫血可能需输血支持。
长期腹泻导致蛋白质、维生素及电解质丢失,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建议采用高热量低渣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粪便钙卫蛋白及结肠镜,急性期避免高纤维食物,缓解期逐步增加鱼肉、蒸蛋等易消化蛋白。出现持续腹痛、血便加重或体重骤降时须及时复诊,合并并发症者需多学科联合诊疗。维持治疗阶段应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栓剂控制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