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可能引起头痛、恶心、胃部灼烧感、心悸、皮肤潮红等不适症状。酒精进入人体后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多重影响,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酒精会扩张脑血管并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血管性头痛和脱水性头痛。部分人群因缺乏乙醛脱氢酶,饮酒后体内乙醛蓄积刺激神经,可能诱发搏动性头痛。伴随头晕时可静卧休息,适量补充电解质水,严重者需就医排除高血压或偏头痛发作。
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并延缓胃排空,引发恶心呕吐。长期饮酒者可能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进食后上腹灼痛。急性期可少量饮用温蜂蜜水缓解,反复呕吐需警惕酒精中毒或胰腺炎,必要时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
高浓度酒精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胃酸分泌增加,产生烧心感。长期饮酒可能诱发胃溃疡,表现为餐后腹痛、黑便等症状。建议避免空腹饮酒,发作时可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胃酸,持续不适需胃镜检查。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干扰心肌细胞电传导,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早搏。原有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甚至诱发心房颤动。轻度心悸可通过深呼吸缓解,持续不缓解需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
亚洲人群常见的乙醛脱氢酶缺陷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出现面部颈部红斑伴灼热感。严重者可能进展为酒精性皮炎,伴随瘙痒脱屑。建议避免搔抓,冷敷缓解症状,反复发作需皮肤科就诊排除玫瑰痤疮等疾病。
饮酒后建议及时补充水分促进酒精代谢,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长期饮酒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胃镜和心肌酶谱,出现呕血、意识模糊、胸痛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低度酒替代、控制饮用量、饮酒前进食乳制品等方式减轻不适,合并慢性疾病者应严格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