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鱼胆可能导致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鱼胆中含有鲤醇硫酸酯钠、氢氰酸等毒素,误食后可能引发胃肠反应、肝肾损伤或神经系统症状。
鱼胆中毒的早期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为主,通常在食用后1-3小时出现。毒素经胃肠吸收后可能造成肝细胞坏死,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肾小管受损可能导致少尿或无尿。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抽搐、意识模糊等神经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鱼胆毒素的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青鱼、草鱼、鲤鱼等淡水鱼的胆囊毒性较强。儿童或体质虚弱者更易出现重症,即使少量摄入也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民间流传鱼胆可清热解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任何烹饪方式均无法完全破坏其毒性成分。
若误食鱼胆,应立即催吐并携带残留物就医,避免自行服用解毒药物。治疗需通过洗胃、血液灌流清除毒素,同时给予保肝、利尿、补液等支持治疗。日常处理鱼类时应完整去除胆囊,避免破裂污染鱼肉,家长需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鱼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