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生的螺肉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影响包括胃肠炎、肝吸虫病等。
螺类可能携带广州管圆线虫、肝吸虫等寄生虫,未经高温烹煮时,虫卵或幼虫可侵入人体。寄生虫在肠道孵化后移行至肝脏、脑部等器官,导致腹痛、发热、头痛等症状,严重时诱发胆管炎或脑膜炎。部分螺类积聚河豚毒素或藻类毒素,即使加热也难以完全消除,误食后可能出现口唇麻木、呼吸困难等神经中毒表现。沿海地区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生螺肉后,2-12小时内会引发剧烈呕吐和水样腹泻。
淡水螺传播的肝吸虫病潜伏期可达1-2个月,早期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可能出现黄疸、肝硬化。儿童或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症状更严重,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个别案例显示,生食福寿螺可能引发嗜酸性脑膜脑炎,表现为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某些螺类体表黏液含致敏蛋白,过敏体质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或喉头水肿。
误食生螺肉后应立即催吐并就医,携带剩余螺样本便于病原检测。日常处理螺类需用盐水浸泡2小时以上,100℃煮沸10分钟可灭活多数寄生虫。有生食史者建议2周后复查粪便虫卵,出现持续腹泻或黄疸需进行血清学检测。水产市场购买螺类时选择外壳完整、活动灵敏的个体,烹饪前剪除尾部减少毒素蓄积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