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宜过量食用寒凉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糖高脂食物、生冷海鲜以及燥热类坚果。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津液耗损,需根据体质调整饮食结构以避免加重秋燥或诱发胃肠不适。
西瓜、苦瓜、绿豆等寒凉性食物会削弱脾胃阳气,秋季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腹泻、腹痛。体质虚寒者更应避免,可替换为南瓜、山药等温性食材。若因食用寒凉食物出现胃肠痉挛,可遵医嘱使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调理。
辣椒、花椒等辛辣食材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加重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秋燥症状。慢性胃炎患者食用可能诱发胃黏膜损伤,表现为烧心、反酸。出现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缓解。
月饼、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会增加秋季代谢负担,可能引发血糖波动或皮肤痤疮。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摄入,可选用木糖醇月饼替代。若出现消化不良,可遵医嘱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促进消化。
生鱼片、冰镇海鲜易携带寄生虫且难消化,秋季食用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建议彻底加热后食用,搭配紫苏、生姜中和寒性。出现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治疗。
炒制瓜子、油炸花生等燥热坚果会消耗津液,加重便秘或口腔溃疡。每日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克以内,优先选择原味品种。阴虚体质者可搭配梨汁、银耳羹食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麻仁润肠丸缓解便秘。
秋季饮食宜遵循"滋阴润燥"原则,每日饮水1500毫升,适量食用雪梨、百合、莲藕等润肺食材。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爆炒煎炸。户外活动选择清晨或傍晚,注意肩颈、足部保暖。若出现持续口干、皮肤干痒等秋燥症状,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