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涩,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健脾涩肠等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口干舌燥、便血痔疮等症。柿子可分为鲜柿与柿饼两种,鲜柿偏寒凉,柿饼经炮制后寒性减弱更宜养生。
鲜柿对肺燥咳嗽、咯血有缓解作用,其汁液能润泽呼吸道黏膜。肺热型咳嗽者可配伍梨汁同服,但风寒咳嗽者忌用。柿霜(柿饼表面白霜)止咳效果更佳,常与川贝母配伍用于干咳少痰。
柿蒂煎服可改善胃出血,柿叶炭化后外敷能收敛创面。胃肠出血者可用柿饼与藕节同煮,便血者宜配伍地榆炭。因其含鞣酸较多,空腹大量食用可能刺激胃肠黏膜。
柿汁富含果糖和维生素,能缓解暑热伤津导致的口渴咽干。热病后期津液不足时,可用柿饼与麦冬、石斛同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柿饼经日晒后寒性降低,更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积食腹胀者可配伍山楂、陈皮,但不宜与高蛋白食物同食。未成熟柿子鞣酸含量过高,可能形成胃柿石。
柿子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燥便秘,柿饼蒸熟后对慢性腹泻有收敛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适量食用,但急性胃肠炎发作期应暂停摄入。
食用柿子需注意体质辨证:阳虚畏寒者宜选柿饼,每日不超过2个;鲜柿每日1个为宜,避免与螃蟹、牛奶同食。胃肠功能较弱者应去皮食用,服用铁剂或钙剂时需间隔2小时。出现胃部不适可饮用生姜红糖水缓解,若持续腹痛需就医排除胃柿石可能。秋季采收的柿子经霜打后涩味减轻,更适合药用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