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及颈部肿胀。急性纵隔炎是纵隔内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食管穿孔或术后并发症引起,需及时就医处理。
胸痛是急性纵隔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剧烈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疼痛常因吞咽或深呼吸加重,可能与纵隔内炎症刺激神经或组织张力增高有关。患者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出汗等症状,需警惕感染扩散导致脓胸或心包炎。
患者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源于细菌感染释放的炎性介质,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若体温持续不降,可能提示纵隔脓肿形成或败血症风险。
炎症累及气管或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喘鸣,严重时出现发绀。纵隔肿胀压迫气道或合并胸腔积液均可导致通气障碍,需通过胸部CT评估气道受压程度,必要时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食管周围炎症或脓肿可导致吞咽疼痛、梗阻感,尤其常见于食管穿孔引起的纵隔炎。患者可能拒绝进食,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食管造影或胃镜检查可明确穿孔位置及范围。
感染向上扩散时可引起颈部皮下气肿、压痛及皮肤发红,触诊有捻发音。颈部CT可见筋膜层积液或气体影,提示坏死性纵隔炎可能,此类情况需紧急手术清创引流。
急性纵隔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或体位突然改变。治疗期间建议流质饮食,吞咽困难者可暂时禁食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继发感染,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伤口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