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主要有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等。这些指标综合评估可明确铁代谢异常及贫血程度。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早期即可出现降低。其水平下降早于血红蛋白变化,能有效鉴别缺铁状态。检测时需注意感染或炎症可能导致假性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临床常用化学发光法或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低于15微克/升提示铁缺乏。
血红蛋白浓度是判断贫血严重程度的核心指标,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可诊断贫血。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需注意慢性病贫血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改变。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红细胞平均体积可反映红细胞大小,缺铁性贫血通常低于80飞升,属于小细胞性贫血。该指标需与血红蛋白浓度同步分析,若两者均降低则高度提示缺铁可能。但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MCV降低,需结合铁代谢指标进一步鉴别。
转铁蛋白饱和度反映血液中铁与转铁蛋白结合的比例,正常值为20%-50%,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低于16%。该指标能直接体现铁利用障碍,但受近期铁剂补充或输血影响较大。检测前应避免静脉补铁或输血,以免干扰结果准确性。
总铁结合力指血液中转铁蛋白结合铁的最大能力,缺铁性贫血时因代偿性增加转铁蛋白合成而升高,通常超过64.4微摩尔/升。该指标与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联合分析,可提高缺铁诊断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总铁结合力降低,需注意鉴别诊断。
日常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中铁的摄入,适量食用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长期素食者或月经量多的女性可定期检测铁代谢指标,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补充铁剂导致铁过载。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指标直至铁储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