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减少,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抵御细菌和真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常见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尿频、皮肤红肿等。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极少数情况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而出现反复感染,甚至发生机会性感染。这类感染通常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积极干预。某些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导致感染,但相对少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积极配合原发病治疗,改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