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诊断表现主要有腹泻、腹痛、黏液便、便血、体重下降等。慢性结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引起,需结合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
腹泻是慢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腹泻可能与肠道炎症导致水分吸收减少有关,长期腹泻容易引起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患者排便后腹痛可能暂时缓解,但症状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间腹泻,影响睡眠质量。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隐痛或绞痛,排便后可能减轻。腹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疼痛不等,常与肠道痉挛或炎症刺激有关。进食后腹痛可能加重,空腹时症状相对缓解。腹痛发作时可尝试热敷缓解症状,但需警惕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黏液便是肠道黏膜受炎症刺激分泌增多的表现,粪便表面可见白色或透明黏液。黏液量多时可能形成黏液管型,严重者可能出现黏液血便。黏液分泌增多是肠道对炎症的防御反应,但也可能导致肛门不适或里急后重感。
便血表现为粪便带血或排出鲜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便血程度从隐血阳性到大量出血不等,严重者可导致贫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便血多为持续性,克罗恩病则可能为间歇性。出现便血需及时就医排除恶性肿瘤等疾病。
体重下降与营养吸收障碍、食欲减退或刻意控制饮食有关。长期炎症导致肠道吸收面积减少,可能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可能伴有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需警惕疾病活动或并发症。
慢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高脂及乳制品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肠镜评估病情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