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直肠癌、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该病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结构和功能损害,需定期监测并积极干预。
肠道溃疡深度进展可能穿透肠壁,导致肠内容物泄漏至腹腔,引发急性腹膜炎。患者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发热,需紧急手术修复穿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掩盖穿孔症状,需警惕病情变化。
结肠失去蠕动功能并异常扩张,多因炎症累及肌层导致。典型症状包括腹胀、高热、心动过速,可能伴随血便减少。影像学检查可见结肠直径超过6厘米,需禁食、胃肠减压,严重者行结肠切除术。
病程超过8-10年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尤其全结肠炎患者。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标志,建议每1-2年进行结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进展期需联合手术与化疗。
慢性失血和铁吸收障碍是主要原因,表现为乏力、苍白、心悸。血清铁蛋白检测可确诊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同时控制肠道出血。维生素B12缺乏者需注射甲钴胺。
长期腹泻和食欲减退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可能出现低蛋白性水肿或骨质疏松。建议采用高蛋白、低渣饮食,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补充剂如短肽型配方粉改善营养状态。
患者应定期复查结肠镜和血液指标,避免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缓解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出现持续腹痛、便血加重或体重骤降时,须立即就医评估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