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行为感染性病的风险可能高于异性性行为,主要与性行为方式、安全措施使用率、黏膜损伤概率等因素有关。
男男性行为中直肠黏膜较阴道黏膜更脆弱,容易在性接触中出现微小破损,增加病原体侵入风险。无保护性行为在部分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且部分人群存在多性伴侣现象,这些因素均会提升性传播疾病感染概率。常见通过同性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等,其中肛交行为可能同时传播肠道致病菌。使用安全套可降低80%以上的性病传播风险,但实际使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女女性行为通过体液交换传播性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若存在口腔黏膜接触生殖器、共用性玩具等情况,仍可能传播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病原体。皮肤接触可能传播阴虱、疥疮等寄生虫感染。女女性行为中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概率显著低于男男性行为,但若存在月经期性行为或口腔溃疡时,风险会相应增加。无论何种性行为方式,定期进行性病筛查、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措施都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建议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的人群,在窗口期后及时进行艾滋病、梅毒等性病筛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性行为前后做好清洁工作。若发现生殖器溃疡、异常分泌物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真实接触史,便于针对性检查。性活跃人群可考虑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等预防性疫苗,降低特定性病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