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营养支持、心理干预、预防机会性感染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艾滋病病毒感染通常由高危性行为、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原因引起。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多替拉韦钠片等,这些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感染者需要定期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评估免疫状态和治疗效果。同时需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易出现营养不良,需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可适量食用鸡蛋、鱼肉、豆制品等食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生冷、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时可考虑营养制剂补充。
确诊后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进行疏导。加入感染者互助小组,获得社会支持。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关怀,帮助建立积极治疗信心。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随着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根据CD4水平,医生可能会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吸烟饮酒,减少免疫系统负担。严格使用安全套防止病毒传播。定期随访管理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现代医学手段已能使感染者长期维持较好生活质量。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都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切勿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