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该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放射线暴露、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感染倾向、出血倾向等症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检测到TET2、SF3B1等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障碍。临床可见顽固性贫血,需通过输血支持治疗,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地西他滨注射液、阿扎胞苷片等去甲基化药物调节造血功能。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会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诱发病态造血现象。这类患者外周血涂片常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粒细胞颗粒减少等形态异常,治疗上可采用环孢素软胶囊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造血。
苯类有机溶剂等化学毒物可破坏造血干细胞DNA稳定性,导致病理性克隆增殖。患者多表现为血小板持续降低伴皮肤瘀斑,需避免接触致病因素,并遵医嘱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提升血小板。
部分患者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通过免疫攻击导致造血衰竭。典型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伴中性粒细胞缺乏,可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液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同时预防性使用伏立康唑片预防真菌感染。
高危型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活检可见原始细胞比例增高。此时需评估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可选用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注射液进行诱导化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注意口腔清洁和皮肤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骨髓象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皮下出血点增多时应及时血液科就诊。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低危患者以支持治疗为主,中高危患者需考虑疾病修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