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艾滋病危险性大的行为主要有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职业暴露、接受不安全输血或器官移植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需通过阻断传播途径预防感染。
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交或肛交具有高危性,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可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男性同性性行为因直肠黏膜更脆弱,感染概率更高。建议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如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抗病毒药物组合。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时,残留血液中的病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针、穿耳针等同样危险。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暴露后可使用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等药物进行预防。
感染孕妇未经干预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母乳传播给胎儿。规范服用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片等抗病毒药物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极低水平。建议艾滋病感染者避免母乳喂养,新生儿需接受6周预防性药物治疗。
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具刺伤后,病毒可通过皮肤破损处感染。暴露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评估使用多替拉韦钠片等阻断药物的必要性。实验室人员处理含病毒样本时需遵守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
接受未筛查的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可直接导致感染。我国自1998年起已实现临床用血全部HIV检测,但非法采供血仍存在风险。手术前建议确认医疗机构使用正规渠道的血液制品。
日常预防需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皮肤伤口应及时消毒包扎。发生高危行为后2-6周可进行HIV抗体检测,窗口期后复查结果阴性可基本排除感染。艾滋病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生存,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