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经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治愈,但需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器官损害情况综合评估。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足疗程青霉素治疗及定期随访。
新生儿期确诊的先天性梅毒若未出现多器官损害,规范使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或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10-14天治疗,配合脑脊液检查及血清学监测,治愈率较高。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皮疹等早期症状,及时治疗可避免后遗症。
2岁后出现的迟发性先天性梅毒已造成骨骼畸形、哈钦森齿或间质性角膜炎等永久性损害时,虽经青霉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但需联合眼科、骨科等多学科干预。此类患儿治疗周期延长至3-4周,并需终身随访神经发育情况。
合并脑膜炎、脑积水的神经梅毒患儿需静脉注射青霉素G钠持续治疗10-14天,必要时重复疗程。即使病原体转阴,约30%患儿遗留智力障碍、耳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需长期康复训练。
部分患儿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持续低水平阳性,称为血清固定现象。这种情况无须重复治疗,但需每3-6个月复查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直至青春期,排除治疗失败或再感染。
确诊孕妇应在孕早中期接受青霉素治疗,可降低90%以上垂直传播风险。对梅毒血清学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无论有无症状均需预防性治疗,推荐单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肌注。
先天性梅毒患儿应定期监测视力、听力和牙齿发育直至青春期,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哺乳期母亲若接受青霉素治疗可正常母乳喂养,但需确保伴侣同步治疗。所有治疗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中断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