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高脂食物、生冷食物、粗纤维食物及乳制品等。慢性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饮食调整有助于缓解症状。
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调料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加重炎症反应。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后易出现腹痛加重或排便次数增多。烹饪时需避免使用此类调料,可选择清淡调味方式如清蒸、水煮。
油炸食品、肥肉、奶油等含大量脂肪,需要较多胆汁和胰液参与消化,可能加重肠道负担。脂肪消化不全时可能引发脂肪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建议选择低脂烹饪方式,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40克以下。
冰镇饮品、生鱼片等低温食物可能引起肠蠕动异常,诱发痉挛性腹痛。生食还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增加感染风险。食物应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饮品以室温或温热为宜。
芹菜、竹笋等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机械性刺激肠壁,加重腹泻症状。急性发作期需限制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在10克以下,缓解期可逐步增加至20-25克,优先选择苹果泥等可溶性纤维。
牛奶、奶酪等含乳糖食物可能因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腹胀、腹泻。可选择零乳糖牛奶或发酵乳制品,每次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若症状持续需检测乳糖耐受性,必要时完全回避乳制品。
慢性肠炎患者建议采用低渣、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模式,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烹饪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炸烧烤。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过渡至软食。注意记录饮食日记,发现诱发症状的食物及时剔除。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炎症。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