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过敏者、胃肠功能紊乱者、婴幼儿、咽喉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患者等五类人群不适合吃坚果。坚果富含优质蛋白和矿物质,但部分特殊人群摄入后可能诱发健康风险。
部分人群对坚果中的特定蛋白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常见于腰果、杏仁等树坚果。过敏体质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速发型超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临床常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但根本措施是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
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患者消化功能较弱,坚果的高纤维特性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坚果中的植酸还会与矿物质结合影响吸收,加重腹胀腹痛症状。这类人群可选择南瓜籽仁等低纤维坚果,或改食嫩豆腐等易消化蛋白来源。
3岁以下儿童咀嚼吞咽功能不完善,整粒坚果易引发气道异物风险。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将坚果研磨成酱后少量添加。家长需警惕幼儿进食时跑跳哭闹等行为,避免坚果碎块误入气道引发窒息。
急性咽炎、扁桃体术后患者黏膜存在创面,坚果粗糙质地可能摩擦损伤局部组织。临床建议恢复期选择蒸蛋羹等流质饮食,待黏膜完全愈合后再逐步尝试松子仁等软质坚果。
核桃、夏威夷果等坚果嘌呤含量较高,每100克可达50-100毫克。痛风急性发作期应严格限制摄入,缓解期每日食用量不宜超过15克。可替换为低嘌呤的栗子、莲子等淀粉类坚果替代品。
普通人群每日坚果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5-30克,优先选择原味产品避免额外盐糖摄入。食用后出现皮疹、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用。坚果宜密封避光保存,开封后需尽快食用以防油脂氧化变质。特殊人群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