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推拿等方式缓解。
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形成血瘀,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经血色暗有块。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剂活血化瘀,或遵医嘱使用益母草颗粒、桂枝茯苓胶囊、元胡止痛片等中成药。
经期受寒或贪食生冷致寒邪客于胞宫,经血遇寒则凝,多见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治疗以温经散寒为主,可用艾附暖宫丸配合艾灸关元穴,或遵医嘱使用痛经宝颗粒、艾附暖宫丸、温经汤等。
脾胃失调或久病耗伤气血,胞脉失养引发隐痛,伴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建议服用八珍汤加减,日常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食疗,或遵医嘱使用乌鸡白凤丸、定坤丹、人参养荣丸等补益气血。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表现为经后腰酸腹痛、头晕耳鸣。常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或遵医嘱使用龟鹿补肾丸、坤宝丸、杞菊地黄丸等调补肝肾。
痛经期间建议避免生冷刺激食物,适当热敷小腹,保持情绪舒畅,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