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疼痛。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重新激活并沿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引发神经炎症和皮肤损害。常见诱因包括高龄、疲劳、创伤、恶性肿瘤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前驱期可有低热、头痛和皮肤灼热感,1-3天后出现红斑基础上成簇水疱,沿单侧神经节段呈带状分布,好发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区域。特征性表现为剧烈神经痛,老年患者可能遗留顽固性后遗神经痛。
根据典型皮损分布和疼痛症状即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疱液PCR检测病毒DNA或血清抗体检测。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等疾病鉴别,特殊部位疱疹需排除内脏器官受累。
早期使用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疼痛明显者可服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局部可外用喷昔洛韦乳膏,合并感染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重症患者需静脉给药或住院治疗。
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患者疱液具有传染性,应避免接触孕妇和免疫缺陷者,直至所有皮损结痂。
发病72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黄金窗口期,建议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后遗神经痛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控制,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需疼痛科专科干预。日常注意适度锻炼增强体质,50岁以上人群可咨询预防接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