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影响禽类,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给人类。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H5N1、H7N9等亚型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传播,人类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具有高度变异性,其基因组由8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和神经氨酸酶蛋白决定了其亚型分类,也影响病毒的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普遍存在,通常引起轻微症状,但某些高致病性毒株可导致禽类大规模死亡。病毒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或60摄氏度1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冷冻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传播。人类感染通常发生在接触活禽或病死禽后,如饲养、宰杀、贩卖禽类等职业暴露。病毒还可通过污染的环境、工具等间接传播,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部分亚型如H5N1、H7N9等可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更强的传播能力,存在引发大流行的潜在风险。
人类感染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2-5天,初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高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结膜炎、腹泻等非典型症状。病情进展迅速,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肺炎,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重症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禽流感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禽类接触史的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应高度怀疑禽流感。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也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可发现特异性抗体升高,但通常用于回顾性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性病变,严重者呈"白肺"改变。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预防禽流感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接触禽类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目前已有针对部分亚型的疫苗,如H5N1疫苗,但保护效果有限。治疗方面,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对早期病例有效。重症患者需给予氧疗、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公共卫生措施包括加强禽类疫情监测、扑杀感染禽群、加强活禽市场监管等。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活禽,购买禽肉产品时选择正规渠道,确保充分煮熟后食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有禽类接触史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筛查和隔离措施,防止院内传播。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