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性接触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无保护性行为。苍白螺旋体可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人体,感染后2-4周可出现硬下疳等一期梅毒症状。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概率,但不能完全避免。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性梅毒。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所有孕妇均应接受梅毒筛查,阳性者需在孕早期完成规范治疗。
输入梅毒感染者血液或血制品,或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可能传播梅毒。我国自2015年起已将梅毒检测纳入献血筛查项目,但窗口期献血仍存在传播风险。静脉吸毒人群共用针具是高风险行为。
通过接触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衣物、毛巾、剃须刀等物品可能造成传播,但概率较低。螺旋体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干燥环境下1-2小时即失去传染性。保持个人用品专用可有效预防。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体液时发生职业暴露,或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可能引发传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和消毒规范可杜绝此类传播。口腔科器械、纹身工具等需彻底灭菌。
预防梅毒需避免高危性行为并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私人物品。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测,确诊后需告知性伴共同接受筛查和治疗。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治疗后应定期随访血清学检测,避免发展为晚期梅毒导致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损害。日常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