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肝与脾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上存在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协调、气血生成的协同作用、情志调节的共同参与等方面。
肝主疏泄功能负责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功能负责消化吸收。肝气疏泄正常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肝气郁结可能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配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化生为血,肝则贮藏调节血量。脾虚气血不足时,肝血易亏虚;肝郁又可影响脾的化生功能。归脾汤配合四物汤是常用调理方剂。
肝主谋虑,脾主思虑。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进而克犯脾土,形成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胁胀、嗳气、腹泻等症。治疗需疏肝解郁与健脾益气并举,常用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
肝主疏泄参与水液运行,脾主运化关系水湿转输。肝失疏泄可致水湿停滞,脾失健运则生湿浊。二者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肿、痰饮等病症。五苓散配合茵陈蒿汤常用于此类证候。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肝经布胁肋,脾经循腹部,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针灸治疗常取期门、章门等穴位调节肝脾功能。
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怒忧思伤及肝脾。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配合玫瑰花、陈皮等疏肝之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肝脾功能协调,若出现持续消化不良、胁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