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致病与季节存在密切关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在不同季节的盛衰直接影响疾病发生。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湿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但六淫可单独或兼夹致病,且受地域、体质等因素影响。
春季阳气升发,风气当令,风邪易侵袭人体上部。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热等邪气结合致病,表现为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面瘫等疾病在春季高发。防风邪需注意保暖,避免汗出当风。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暑湿邪气盛行。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导致中暑、烦渴;湿为阴邪,易困阻脾阳,引发食欲不振、腹泻。暑湿夹杂时可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等症状,如夏季常见的胃肠型感冒。建议避免烈日暴晒,饮食清淡。
夏秋之交的长夏季节湿气最重,易伤脾胃。湿性重浊黏滞,致病多见肢体沉重、关节酸痛、湿疹渗液等。湿邪困脾可致腹胀便溏,久则化热形成湿热证候,如黄疸、痢疾。居住环境需保持干燥,可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津。温燥多见于初秋,表现为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凉燥见于深秋,伴恶寒无汗。燥邪可诱发支气管炎、皮肤皲裂等,老年人及肺阴虚者更易受累。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多食梨、百合等润燥之品。
冬季寒气主令,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凝滞,可致关节冷痛、拘挛,寒邪客肺则咳喘痰白。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常在冬季加重。防寒需注意头颈、腰腹保暖,阳虚体质者可适当温补,但忌过度辛辣燥热。
六淫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但现代生活方式可能改变传统发病规律。建议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体质虚弱者可在季节交替时提前预防。若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辨证施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日常可练习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增强正气,使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