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权威问答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疟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情描述:
我们单位好几个得疟疾的,我也好担心,那疟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 石军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疟疾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母婴垂直传播或共用注射器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经蚊媒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1、经蚊媒传播

    雌性按蚊叮咬疟疾患者或带虫者后,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为子孢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导致感染。我国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等。蚊媒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热带地区全年可传播,温带地区多见于夏秋季。

    2、血液传播

    输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导致感染,潜伏期较短。常见于不规范采血、输血操作,或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此类传播不受季节限制,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3、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疟疾后,疟原虫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或分娩时经产道接触母体血液导致新生儿感染。妊娠期疟疾易引起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结局。

    4、器官移植传播

    接受含有疟原虫的器官移植可能导致受体感染,多见于疟疾流行区的器官捐献。移植后需密切监测发热症状,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疟治疗。

    5、实验室意外传播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含疟原虫的血液样本时,可能通过针刺伤或黏膜暴露感染。需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发生暴露后立即进行化学预防。

    预防疟疾需做好防蚊灭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清除积水环境。前往疟疾流行区应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出现周期性发热、寒战等症状及时就医。孕妇、婴幼儿等高危人群应避免前往疫区,输血前需严格筛查供体血液。

相关文章
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
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高温消毒、保持个人卫生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烈性传染病毒,不去疫区和可能存在感染的国家和地区,是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前提。但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前往疫区,可以提前接种埃博拉疫苗,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阻断病毒的侵袭。 由于,当前多数埃博拉病毒疫苗免疫保护不全等问题,所以还需要做好其它防护措施。首先是,尽可能减少接触可能带有病毒的野生动物。其次是不要吃生肉,要高温加热煮熟之后再吃;对于有可能感染的东西,要立即焚烧;到过疫区之后,自己的衣物和用品要用高温消毒。最后,就是注意个人卫生,不吃不洁食物,触碰污染物要及时洗手和消毒。
埃博拉会传染吗
埃博拉不仅会传染,而且传染性极强。埃博拉病毒可在动物与人体之间传播,并通过唾液、体液、血液、排泄物、肌肤接触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根据研究,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体液、唾液和血液均具有传染性,如果正常人群的皮肤或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结膜等,接触到上述污染物或者被污染的物品,就会被感染。另外,埃博拉病毒还可通过精液和乳汁传染。
新冠会不会和埃博拉结合
新冠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不属于同种病毒,其基因结构也不同,所以不会结合。新冠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埃博拉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呈长丝状体。但是,人类存在同时感染新冠和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四肢疲劳、咽喉疼痛、头痛、消化系统不适、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多脏器出血症状。 埃博拉病毒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潜伏期内无传染性。早期起病较急,患者会有明显发热症状,并快速进展为高热,伴有疲劳、肌肉疼痛、咽喉疼痛、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病程3-4天进入极期后,患者会发生持续高热,或出现头痛、弥漫性腹痛、腹泻、皮疹、肝肾功能受损等表现,部分患者会伴有牙龈出血、注射或静脉穿刺部位出血、便血、血尿等多部位出血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甲类传染病吗
埃博拉病毒不属于我国甲类传染病,但病毒传播性和危害性较高,可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 我国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需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但埃博拉尚未划分为甲类传染病,埃博拉病毒爆发属于过急公共卫生事件,类似于国内甲类传染病管理病种。 埃博拉病毒为丝状病毒科,病毒稳定性较高,多寄生于非灵长类生物,其生物安全等级要高于艾滋病和SARS,可诱发出血热,病死率在50%-90%左右,目前并未在我国爆发,若处于疫区,需做避免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