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蛛网膜帽状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数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三层结构中的蛛网膜帽状细胞,这类细胞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潜能。肿瘤通常与硬脑膜紧密相连,少数情况下可发生于无脑膜覆盖的区域如脑室内。病理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漩涡状或砂粒体样排列,细胞形态较均匀,核分裂象少见。
绝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平均年增长体积较小。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脑组织但极少浸润。部分病例可能出现钙化或囊性变,影像学上典型表现为均匀强化的脑膜尾征。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恶性变,表现为细胞异型性明显和侵袭性生长。
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嗅沟等部位,不同位置可能引起特定神经功能障碍。例如鞍区脑膜瘤可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后颅窝肿瘤可能引发共济失调。约10%的病例为多发性脑膜瘤,常见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脑膜瘤分为三级:一级为典型良性脑膜瘤,二级为非典型脑膜瘤伴有局部侵袭性,三级为恶性脑膜瘤具有明确恶性特征。分级依据包括核分裂活性、脑组织浸润程度、细胞异型性等指标,分级越高复发概率越大。
脑膜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较大比例,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虽然多数为良性,但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可能引起头痛、癫痫、肢体无力等症状。无症状小型脑膜瘤可观察随访,有症状或生长迅速的肿瘤需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可用于无法完全切除或高级别病例。
对于确诊脑膜瘤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健康,避免头部外伤。若出现新发头痛、视力改变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注意认知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