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和白线疝。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异常隆起,可能与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直疝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突出。腹股沟疝可能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腹壁肌肉萎缩、长期咳嗽或便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时可消失。治疗方式包括疝带压迫、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股疝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疝囊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由于股管周围韧带坚韧,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股疝可能与妊娠、肥胖、慢性咳嗽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大腿根部卵圆窝处半球形包块,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股疝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股疝修补术。
脐疝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所致,表现为啼哭时脐部膨出;成人脐疝多见于肥胖、腹水患者,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小肠。脐疝可能与脐部发育缺陷、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脐部柔软膨隆,可触及缺损环。婴儿脐疝多可自愈,成人脐疝需手术修补。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与切口感染、缝合技术不当、术后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原手术切口处膨隆,站立时明显,可伴有隐痛或牵拉感。切口疝需根据疝环大小选择开放或腹腔镜修补术,必要时使用补片加强腹壁。
白线疝发生于腹白线处,多见于上腹部。白线疝可能与腹白线发育薄弱、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上腹部中线处小而柔软的包块,常无症状。白线疝较小且无症状者可观察,较大或有症状者需手术修补。
腹外疝患者应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如剧烈咳嗽、重体力劳动、便秘等。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腹壁肌肉力量,但应避免举重等增加腹压的运动。饮食上注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西蓝花等,预防便秘。戒烟以减少慢性咳嗽的发生。若发现疝块突然增大、变硬、疼痛加剧或无法回纳,应立即就医,警惕嵌顿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