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及修复性改变,可能伴随溃疡形成、腺体萎缩或增生。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非特异性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具体表现与病因、病程及病变部位相关。
慢性肠炎的核心病理变化是肠黏膜层持续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偶见中性粒细胞。炎症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刺激可能引发黏膜糜烂。此类病变常见于感染后肠炎或自身免疫性肠病,需通过肠镜活检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感染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部分慢性肠炎会出现黏膜溃疡,深度可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溃疡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增生。溃疡性结肠炎多表现为连续性浅溃疡,克罗恩病则为跳跃性深溃疡伴裂隙状改变。溃疡反复发作可导致肠壁纤维化,增加出血、穿孔风险。临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长期炎症可导致肠腺体萎缩、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影响黏液分泌功能。部分病例出现腺体增生或假息肉形成,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期。这种变化可能降低肠道吸收能力,引发腹泻、营养不良。治疗需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必要时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菌群。
慢性炎症刺激会引发肠壁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同时成纤维细胞活化导致胶原沉积,形成肠壁纤维化。克罗恩病特征性表现为全层炎伴淋巴管扩张,可能引发肠腔狭窄。此类病变需通过CT或MR肠造影评估,轻度狭窄可用泼尼松片缓解水肿,重度狭窄需球囊扩张或手术。
长期慢性肠炎可能诱发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表现为细胞核增大、极性消失,属于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者风险显著增加,需定期肠镜监测。发现高级别异型增生时,建议预防性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配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促进黏膜修复。
慢性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急性发作期应减少乳制品摄入,稳定期可逐步添加发酵乳制品。日常注意腹部保暖,规律作息以减轻肠道应激。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肠镜,监测病变进展,出现便血、消瘦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