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疾病、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副作用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状,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概率显著增高。研究发现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面对压力时更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早期干预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
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会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调节递质水平,但须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共病率较高。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与生活限制会产生持续心理压力,而抑郁又会加重原发病情。针对这类患者需采用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
长期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或经济困难等慢性应激源会持续消耗心理资源。这类情况引发的抑郁常伴有焦虑症状,可尝试正念减压训练结合社交支持,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兼具抗焦虑作用的药物,但需警惕过度镇静等副作用。
部分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引发药源性抑郁。使用干扰素α注射液等药物期间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调整用药方案或联用米氮平片等特异性抗抑郁药物进行干预。
预防抑郁症需建立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保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培养书法或园艺等舒缓型兴趣爱好。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避免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并协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