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分为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两大类。
获得性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病程分为三期。一期梅毒表现为硬下疳和淋巴结肿大,硬下疳为无痛性溃疡,多出现在生殖器部位。二期梅毒可出现全身对称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皮肤黏膜损害,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引发梅毒性主动脉炎、脊髓痨等严重并发症。早期梅毒可通过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等。
先天性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可导致胎儿流产、死产或新生儿先天畸形。早期先天梅毒患儿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贫血等,晚期可能出现哈钦森三联征、间质性角膜炎等特征性损害。治疗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严重者需联合其他抗生素。孕妇产前梅毒筛查和规范治疗是预防关键。
潜伏梅毒指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测阳性,分为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早期潜伏梅毒有传染性,需按早期梅毒方案治疗。晚期潜伏梅毒传染性低,但可能进展为三期梅毒,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治疗多采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神经梅毒为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表现为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脊髓痨等。诊断需结合脑脊液检查,治疗需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给药,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
心血管梅毒多发生于感染后10-30年,主要累及主动脉,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临床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治疗需先使用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控制感染,再根据心血管病变程度决定是否手术干预。
梅毒预防需坚持安全性行为、避免高危性接触,确诊后应配合医生完成全程治疗并定期复查。日常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针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梅毒患者应告知性伴侣共同检测,妊娠女性须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疾病进展,但晚期损害常不可逆,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